东南大学:数字赋能立德树人新格局
人工智能如春潮涌动,正以澎湃之势重塑着高等教育生态图谱。《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东南大学闻令而动、前瞻布局,以“AI4SEU”行动方案为总揽,全面牵引高等教育范式深刻变革,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校通过锻造智能教育“数字基座”、构建思政教学“智慧生态”、拓展立德树人“多维空间”,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智能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生动鲜活的“东大样本”。
锻造智能教育“超级引擎”
强大的算力支持与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是“AI+思政”落地的先决条件。2024年1月,东南大学建成全国高校首个纯国产智算一体化平台,该平台集成鲲鹏通用算力与升腾AI算力,实现了从模型训练到服务部署的全流程国产化。此外,学校深耕算力“沃土”,将智算平台算力拓展至85P,成为驱动智能化教育的“超级引擎”。在这一坚实的数字基座上,一系列智能教育模型应运而生:国内高校首个深度推理法律垂域大模型——“法衡-R1”惊艳亮相,将法律人工智能从简单的“知识问答工具”提升为能够与人协同合作的“伙伴”;全国高校首个全自主技术栈AI基座服务——“满血版DeepSeek-R1”正式上线,开启AI赋能教育科研的全新篇章;东大新闻网智能问答系统运行发布,赋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质增效……东南大学在有无限可能的算力试验田中用心开垦、倾力奠基,为“AI+思政”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实践舞台。
构建思政教学“智慧生态”
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构东南大学的思政教学生态。近年来,东南大学积极构建“虚拟与现实相融通”的立体化教学平台,成立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专项推进思政“VR实训室”、思政直播室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与情境交互的“智慧课堂”。课堂上,同学们戴着VR头盔,就能通过VR技术“穿越”至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红船等历史现场,在“亲身”掩护群众转移、突破敌军封锁等交互场景中完成精神淬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到“身心共鸣”的质变突破。课堂外,老师们将AI深度应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知识图谱构建等,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洞察力、信息整合力、知识重构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构建了动态更新的思政资源库,通过实时抓取社会热点、解析理论前沿,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此外,学校还将持续探索AI助教赋能教育教学,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师生的语言语义、行为画面,深度解构知识体系,为每位学生精准推送“千人千面”的学习资源包;通过持续捕捉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活跃程度,生成个性化学情报告,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节奏提供即时、精准的数据支撑。这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正推动东南大学思政教育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范式跃迁。
拓展立德树人“多维空间”
“AI+思政”的创新实践,正在以革命性方式重塑东南大学的全域育人格局。学校大力推动红色资源的数字化活化传承,围绕“团二大”会址梅庵这一宝贵资源,开发精品公开课、AI参与创作音乐组曲,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化表达中焕发新生,实现与日常思政教育的深度共振。学校构建了贯通大中小学的数字化思政链,牵头成立雨花台“大思政课”联盟,与南京市教科所及辖区中小学紧密协作,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借助VR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课堂,让技术不再成为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的桥梁,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生命启迪。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技术加速重构高校传播格局的趋势下,东南大学通过重构内容生产流程、优化传播策略、强化舆论治理等方式,推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一媒介”向“全媒融合”转变,以技术赋能提升传播效能,以人机协同守护内容品质,以智能创新延展文化影响力,使AI真正成为“讲好校园故事”的创造性伙伴。通过虚实融合的场景构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域渗透,东南大学正以数字创新持续拓展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践维度。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作为百廿学府的东南大学,正以“奔向世界前列”的气魄,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智能教育赛道全速开跑。通过“AI+思政”的探索,突破传统教育边界,构建个性化“数字基因图谱”,以“因材施塑、向新而教”的智慧教育模式,让“止于至善”的育人使命在数字浪潮中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