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链三师: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2023年4月,万书亭教授指导学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为高教主赛道本科生组河北省的首金。
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创新思维的启蒙、创新思维的递进、创新能力的跃升和创新实践的落地开花全过程,实现创新人才的全链条、全周期培养。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思维全链条纵深拓展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改革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聚焦学生学科思维、创新思维的提升,贯彻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能力图谱牵引,问题链驱动促进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案例链分析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项目链训练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角色分析夯实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融入创新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二等奖、河北省特等奖,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获批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评价量表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98%的学生满意思维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超100人。
学术探究与项目训练协同贯通,创新能力全场域系统跃升
从创新思维训练到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从“知”到“行”的系统工程。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探索“三堂联动、三元融合”培养模式,“三堂”即“第一课堂”(基础理论课堂)、“第二课堂”(课外科技竞赛)、“第三课堂”(产业实践课堂),“三堂联动” 构建了能力进阶的物理场域和实践通道。“三融”即 “专创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通”,为能力提升注入驱动力量。课堂教学中科研反哺教学,面向学科前沿技术挑战创设多学科交叉案例链和问题链,在学术探究中提升创新能力;校内课外实践中基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设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项目的协同完成中拓展创新能力;企业实践实验中面向行业实际需求,与企业协同突破项目技术壁垒,全面跃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依托省级科研平台,面向学科前沿和电力产业真实需求,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58项,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科生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9篇,参编教材 2 部。
成果转化与创新实践落地开花,创新实践全方位纵深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依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果,聚焦电力行业难题,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产业公司进行合作,迭代优化研发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和学生创业实践落地开花。通过产教融通,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学术导师、学长导师、企业导师三师引领,创新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成果转化链三链融合的育人生态。依托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对接国家电网等电力企业,学长导师依托“创新俱乐部”通过朋辈教育方式引领激发创新激情与意识,学术导师聚焦“学术研究范式”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导师植入行业真实需求和成果落地转化路径。在三师引领下,贯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覆盖产品研发的全生命周期,融通创新意识萌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纵深拓展、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跃升和创新实践的落地开花,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对接产业真实需求和学科前沿技术挑战,学生在三师领航下完成产品研发、样机测试和运行实验,完成研究成果从选题到落地的全过程。
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通过构建“专创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荣获本科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全国机械创新设计一等奖1项,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全国挑战杯三等奖1项,“互联网+”铜奖1项,以及各类省级奖18项。
面向未来,华北电力大学机械工程系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