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陷阱
一、工作案例
“老师,我总觉得自己很差,别人都很好!”
眼前的小D是一名大三学生,皮肤白皙,非常安静,拘谨地坐在沙发上,双手紧握放在腿上,讲话声音很轻,语调平淡,偶尔望一下我,眼神又非常快速地移走。
感觉到小D非常紧张,有些拘谨,我起身倒杯热水给他,并放慢语气更温和地与他谈话,以期缓解他的紧张。小D逐渐放松,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刚上大一时,心情很好,觉得开始了新生活,心情很放松,希望自己像之前的学习一样有不俗表现,能够在成绩上飞快体现优势,被老师同学所关注,继续保持高中时的辉煌。但与预期相反,自己成绩平平,一直默默无闻,成了一名非常普通的大学生。他心情很失落,晚上总休息不好,常常很晚才能睡着。白天上课头晕,感到瞌睡,感觉精力不够还影响学习,甚至有时出现心悸的现象,心脏突然“突突突”得跳起来,感到心慌。
随着咨询进程,小D开始回顾自己的过往人生:安静的小D来自偏远农村。自小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县里数一数二。因为成绩很好,同学们都很羡慕。因此不需要刻意经营人际关系就与同学相处不错。小D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务农。小D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姐一弟。父亲对小D要求严格,要求小D好好学习,不用管其他方面的事情。小D很听话,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整日学习,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本来想着上到大学要大干一场,继续以往的辉煌。没想到希望落空,越想要表现好,心里却越觉着会搞砸,逐渐出现了心悸、失眠、出汗的现象。而且总认为自己会出丑,会被他人笑话。于是他逐渐开始回避在众人面前讲话,回避与人交往。长此循环,小D整日沉浸在自己不如他人、自己很差的想法中不能自拔。小D感觉自己非常渺小,像一粒尘埃,没有存在感。这样的生活一直从大一持续到大三。
1.确认处境 宣泄情绪
小D的情况是一个新生在刚来到大学后未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而引起的适应不良。一般这种学生自小专注于学习。进入大学后,自己以往成绩的优势丧失,一时之间又没找到自己的擅长,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里,所以引发出焦虑、紧张的情绪,并且长时间积累表现出一些症状。小D目前的表现还没有发展成病症,但累积的情绪需要进行宣泄。因此,第一次的咨询主要是引导小D进行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一旦泄洪,洪水的压力就没有那么大了。小D心里积攒了那么多的想法,之没有地方倾诉。在咨询室的安全、保密、放松的条件下,咨询师予以耐心的陪伴和温暖的关怀,让他尽情表达想法。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有时,学生需要的就是一种畅快的倾诉、耐心的倾听、温柔的陪伴。
小D第二次前来时,精神状态好很多,看上去也比较放松。他一来就说:“老师,上次从您这里走后,我就觉得心里放松了很多,晚上睡觉能好一些了。”
2.发现陷阱 直面困境
上大学前,学习成绩一直是小D自信的资本。他将自己的价值无意识绑定在了学习成绩上。进入大学后,小D丧失了学习上的优势,成绩一直处于班里中等偏下,而自己没有其他能拿出手的本领。渴望成功和害怕失败变成了证明自己的杠杆两端。只要去学习,就要面对可能失败、没有价值的可怕处境。因此不能投入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情。同时,因为不和他人交流,会想象别人都能很好地完成各类任务,强化自己差劲的信念,最终出现心悸、失眠、紧张、焦虑的状况,并总预感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简言之,造成他现在紧张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先从改变灾难化失败的想法做起。作为咨询师,我引导小D练习客观、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当考试考得不好时,将他以往的“我又失败了!”的内在对话替换成“我这次考试没考好”这种具体明确的方式表达;将“我是个失败的人”替换成“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没有关系,我下次继续努力,争取考好。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能证明我是个失败的人!”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训练,并在后续的咨询中引导他将这种新的自我对话方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小D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身体也越来越放松了。
3.超越陷阱 拓展生活
对于小D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想法,我引导小D书写“20个我是谁”活动。引导他对自己先进行评价,再将“我”换成“他”,对这个“他”进行评价。小D的眼睛亮起来,有些吃惊、有些高兴、又有点扭捏地说:“老师,我其实觉得这个人还不错啊!有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但总体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哦,原来这个人是这么好!可为什么当这个人是你自己时,你没觉得他好?”
小D陷入了思考,停了一会才回答:“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而对别人的要求就比较宽松。”
“哦,看上去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标准是两套标准。你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设想一下,如果你将严格的对待自己的标准运用到朋友身上,他们会怎么样?”
“他们可能受不了我这么苛刻的要求,都离我而去,我就没有朋友了。”
“是啊,对别人批评指责会让对方远离你。当对自己批评时,自己没办法远离。所以这个可怜的自己就只好忍受着,而且信以为真,觉得自己真是那么差劲了。你现在想想,你真有那么糟糕吗?”
“没有,这么看来我还挺好的,我以前从来没这样看过自己。”小D腼腆地笑了。
后来有一天,小D兴高采烈地来到咨询室,他说:“老师,我现在不再纠结老师是否表扬我,而是专注于怎么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前几天做实验前,我认真预习了实验的指导语,将各个环节仔细考虑,我又快又漂亮地完成了那次实验。虽然老师也表扬了我,但我更为我自己的投入学习而感到骄傲!”
最后
大学生进入陌生的高校环境后,一些旧有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可能失效,自我评价会跌入一个贬低的、片面化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认识自己,悦纳自我,从而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