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坚持“四融四力”工作法,创新研究生思政育人模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武汉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安排,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研究生群体思维特点和成长规律,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创建了以“思想融汇铸魂、机制融畅固本、实践融通赋能、文化融达润心”为核心的“四融四力”工作法,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研究生思政育人新模式。
一、思想融汇铸魂,强化思政引领力,锚定理想信念“定盘星”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武汉理工大学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出台《研究生党支部指导教师选聘实施办法(试行)》,系统推进研究生党建“双百”创建工作,每年支持20余个研究生党支部和10余名研究生党员对标立项建设,组织2.5万余人次参与党员先锋行动,持续提升思想境界。积极挖掘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头部企业思政育人资源,指导研究生讲师团每年建设10个研究生“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让研究生们在企业一线领悟“四个面向”的重大战略意义,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持续筑牢研究生赤心向党的精神高地。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武汉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教育家精神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典礼育人功能,强化价值引领,每年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闻贤讲坛”“鸿儒论坛”等活动100余场。开学典礼上,全国“最美教师”姜德生院士作为教师代表,以“筑梦理工、追光前行”为题分享自己五十余年的科研与教学心得,勉励全体新生立大志、做实事、勇坚持,要以“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责任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进程;毕业典礼上,全国先进工作者傅正义院士深情回顾科研历程,激励青年学子要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敢于探索其他人都没有涉足的领域,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勇于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广度和前沿进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
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效力。武汉理工大学立足互联网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聚焦研究生学业、科研、求职等成长需求,着力建设“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平台,打造了“党建引领”“领航之声”“研育有方”等优质网络思政育人栏目,创建了“美韵研华”“研究生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研践视界”等品牌活动;策划年度研究生思政宣传工作表彰会,评选“十佳研究生思政新闻”“十佳研究生育人案例”和“优秀研究生宣传工作者”,不断激发新时代研究生网络思政育人活力。2025年,公众号推送原创育人网文与重要研究生动态新闻200余篇,累计阅读20万人次,增加关注近1万人,已逐步成为研究生人人心向往之的特色宣传阵地。
二、机制融畅固本,凝聚全域协同力,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
压紧压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武汉理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每学期举办以“争做四有好导师,培养卓越研究生”为主题的培训会,共计38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参加,组织校内外4592名专兼职导师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四有导师学院”网上培训课程;全面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核管理办法》《卓越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运用数据中台对导师候选人进行量化评价,强化育人导向。自2018年以来,共评选了五届卓越研究生指导教师共50人,他们“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貌和优秀事迹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引导广大研究生导师争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健全导辅协同与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四方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导师-辅导员-研工-家长”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四必清”动态摸排和“四必谈”分级干预,对全体研究生形成“识别-评估-监测-帮扶”闭环管理;建立日常权益维护响应机制,通过各类研究生组织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借助IOC(智能运行中心)智能工单系统,实现学生生活急难愁盼问题实时预警、追踪与反馈;针对特殊困难研究生,成立跨部门协作组,联动培养、学位、心理、保卫、法务等相关部门力量,共享过程数据,全面协同育人;积极拓展育人资源,建设一批“导学驿站”“研学空间”等新型育人空间场域,集成学业指导、科研协作、心理教育等功能模块,丰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内涵。
创新智慧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武汉理工大学树立人才培养新标准,深度构建育人质量与标准体系,围绕基础能力、高阶思维和未来素养3个层面,从道德品质、专业基础、身心状态、学术水平、创新精神、协作本领、知识迁移、数字思辨和人机协同9个维度,构建了符合智能时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整合了全校15个职能部门数据资源,使用雷达图、能力图谱等可视化工具,动态呈现研究生87项核心能力发展轨迹,并依托研究生成长大数据服务平台,全过程记录研究生成长大数据,自动生成个性化的《研究生综合能力证书》和《研究生成长质量分析报告》,科学评估研究生自我发展状态,提供成长建议,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同时对学校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成效给予动态评价和科学指导。
三、实践融通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搭建锤炼本领“大舞台”
构建全链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研究生创新创业“四维驱动矩阵”为核心,从“意识唤醒、空间拓展、基础强化、机制完善”四个维度,全力打造“竞赛-孵化-转化”一体化育人平台。连续14年举办“卓研杯”研究生科技文化节,每年设立百万元支持研究生自由探索创新项目立项,组织“理工合伙人”创新创业挑战赛、博导论坛、学术微沙龙300余场,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陈鹏飞等一大批创业先锋。近五年在中国研究生实践系列赛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00余项,2024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贡献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五位。
深化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建设为契机,全面构建“校企双元、项目驱动”实践育人体系。学校150余个研究生党支部与科研单位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实现组织育人和科研育人相融并进;依托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等4家顶尖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形成“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培养路径;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建成33个校企联合试点班,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达90%以上;强化实践成果应用导向,2025年通过实践成果授予65名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四、文化融达润心,激发内生驱动力,营造向上向美“暖生态”
弘扬和谐导学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坚持以文传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系统举措营造健康和谐的导学文化氛围。隔年开展全校研究生导学关系调查,建立问题反馈机制,持续督促改进;常态化举办“师生运动会”“好导师·导学课”“倾听理研”等品牌活动,拓展交流场景,浓郁育人氛围;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将人文关怀纳入导学思政工作体系,在开学季、毕业季、教师节等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四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筑牢和谐导学根基。依托研究生讲师团遴选优秀讲师组建卓越研究生导师事迹宣讲团,深挖宣传暖心感恩的导学故事,组织优秀导学团队参加“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汇编《我和导师的点滴故事》《我和导师的精彩瞬间》,奏响师生同心共进的协奏曲。
涵育卓越品牌文化。武汉理工大学着力营造具有理工卓越特质、彰显学科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让研究生在昂扬向上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榜样力量》专栏,通过举办“全国自强模范”黄莺事迹分享交流会,宣传国家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标兵获得者的风采,激励莘莘学子克难奋进,成就卓越自我;持续培育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建设“四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最美”实验室(工作室),激励师生向善向美;打造富有学科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才思飞扬”文化节、 “交通文化节”等活动,激励研究生专注学术、热爱行业、追求卓越,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的学科认同和发展自信。
厚植理工根情文化。一流的文化培育一流的校友,一流的校友成就一流的大学。学校不断深化“暖心助研”工作体系,举办“师生共庆小年”“寒假留校学生团年饭”等暖心活动,每年面向20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制“助研礼包”,发放“暖冬五件套”和爱心援助基金,精准帮扶经济困难学生,不断提升立德树人温度;构建“知校爱校荣校”的文化氛围,开展“校史馆与艺术馆参观”“研途情深·致敬导师”“学位论文最美致谢”“我与导师合影”等系列活动,强化情感认同;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组织研究生利用假期走访行业骨干企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成长故事,追忆求学点滴、共话理工印记、传承理工精神。
通过系统实施“四融四力”工作法,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面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时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新规律、新路径、新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理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