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先贤语录一百则(七)
编者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岳麓(lu)书(shu)院千年(nian)的(de)发(fa)展历(li)程(cheng)中(zhong),先贤们从未停止过“成就(jiu)人才(cai),传道济民(min)”的(de)脚步,他们对(dui)(dui)(dui)于(yu)(yu)真理的(de)追求、对(dui)(dui)(dui)于(yu)(yu)后辈的(de)期冀、对(dui)(dui)(dui)于(yu)(yu)中(zhong)华文化的(de)热爱浓缩在(zai)了(le)一(yi)段段“金玉良言”中(zhong)。
“岳麓书(shu)院先(xian)贤语录一百则”栏(lan)目,为大家展示岳麓书(shu)院先(xian)贤们在求知育人过程中的智慧,以(yi)期援古益今,嘉惠后学(xue)。
今(jin)天推(tui)出(chu)张栻篇第(di)七则:
七
博学(xue)笃志,切问近思①,不(bu)可便以(yi)此为仁(ren),而仁(ren)不(bu)外(wai)是也②。惟(wei)从事于(yu)此而不(bu)计(ji)其获(huo),则循序而有至,盖不(bu)可以(yi)欲(yu)速而臆度也。
——张栻《论语解》
译文
能广泛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求教并且从近处省思,虽不可以此为“仁”,而“仁”却不外乎此。只要这样去做并且不计得失,就一定可以循序渐进并最终达到“仁”的境界,只是不可以求快,不可以工夫未到而主观臆度已至于“仁”。
注释
①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能广泛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求教并且从近处省思。语(yu)本《论语(yu)·子张》:“子夏(xia)曰:‘博学(xue)而(er)笃(du)志,切(qie)问(wen)而(er)近思,仁在其(qi)中矣。’”张栻(chi)此章即对于《论语(yu)》“博学(xue)笃(du)志”章的(de)(de)解读(du),谈的(de)(de)是“仁”的(de)(de)进(jin)路问(wen)题。
②不可句:虽不可以此为“仁”,而“仁”却不外乎此。仁不外是,即“仁在其中”的意思。“仁”是一切美德的总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并不是“仁”,但是能够如此去做,就一定能够培养起各方面的德性,并最终实现仁德。
现代阐释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儒者进德修业的门径。在张栻看来,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必然广泛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求教于人并且从近处省思。
此外,他还特别提出从事这等工夫须注意的“三不”:不计其获、不欲速、不臆度。如果总是强调得失,那么志向就无法笃定,思考也不再纯粹;如果总是希望走捷径而非循序渐进,那么学习便容易浅尝辄止,内心的疑惑最终也只会变成空想;如果总是主观臆度,那么在求仁的过程中往往会见异思迁、得半而怠,或者自以为是、不再进步。这“三不”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不计其获”是最根本的,是“不欲速”和“不臆度”的逻辑前提。“欲速”和“臆度”往往是因为想尽快有所收获、看到结果而造成的。计较收获即是功利之心,功利心一起,就难以真正脚踏实地地做“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工夫。如果“不计其获”,则自然不慌不忙踏实做去、自然循序渐进,工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